你是否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慢慢的变成了全球第四大致死原因?在中国,慢阻肺患者数量已超过一亿,但基层社区的规范化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如何通过医防融合模式,实现慢阻肺患者从筛查预防到精准治疗的全周期管理?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能在成都找到。
由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主办、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办的《医防融合模式下社区慢阻肺患者管理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将于2025年4月15-19日在成都举行。这是全国首个聚焦基层社区慢阻肺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班,旨在通过创新模式和实用技能,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慢阻肺管理能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和气短。如果不及时干预,病情会逐渐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然而,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阻肺管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许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防融合模式正是未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通过将医疗和预防资源有机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轻松实现慢阻肺患者的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这种模式不仅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降低疾病复发率和死亡率,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
本次培训班将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两大核心技能:动态风险评估和个性化干预。
首先是动态风险评估技能。学员将学习怎么样通过肺功能分级和急性加重风险识别,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精准的风险评估。这一技能可以帮助医生及时有效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次是个性化干预技能。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用药管理、肺康复方案和患者自我管理是慢阻肺管理的重要环节。学员将通过真实案例拆解和智慧化健康管理工具的应用,掌握如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服务。
首先,培训班将深度解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阻肺患者健康服务规范,帮助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政策。
其次,通过技术赋能,学员将学习怎么样利用智慧化健康管理工具,提高慢阻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例如,便携式肺功能仪的操作和GOLD分级应用,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便捷的筛查和评估手段。
最后,培训班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场景化教学,打造“筛-防-治-管-评”五维一体的社区实践样板,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慢阻肺管理新模式。
早期筛查与风险分层:掌握便携式肺功能仪的操作与GOLD分级应用,实现慢阻肺患者的早期筛查和风险分层。
分级诊疗衔接:了解上下转诊标准的制定与医联体协同机制,实现慢阻肺患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患者全程管理:从稳定期的健康教育到急性加重期的快速响应,掌握慢阻肺患者的全程管理技能。
数据驱动决策: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与效果评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驱动决策能力。
本次培训班的亮点在于场景化教学和角色演练。学员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模拟,通过家庭医生团队的角色演练,体验慢阻肺患者的管理全过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培训师资、科研人员、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等。